• 电脑版
• 手机版
X光安检仪的辐射有多大
来源:admin   时间:2014/11/8 11:06:30   浏览:2504

行李X光安检仪和医用X射线诊断仪一样,都是通过用X光照射被检测对象以获得对象内部图像的,但包裹安检仪的辐射剂量要远小于医用X光诊断,因为包裹安检的图像并不需要达到医疗诊断级别的分辨率[1]。根据国家标准GB 15208.1-2005规定,X光安检仪的单次检查剂量不应大于5µGy,同时在距离设备外表面5cm的任意处(包括设备入口、出口处)
――我想这种检测应该是完全按照厂家操作要求时的测试结果,此时两边的铅帘应该是完全完好的放下,挡住了散射线。据本人观察,在北京地铁由于人流量太大,安检时的包包都是一个接一个进入安检仪器,两边的铅帘被源源不断的包裹顶起,几乎都没有能完全放下,此时的铅帘之间存在大量的缝隙,铅帘的防护作用大大减小,我相信此时在外面5cm处测量到的剂量绝对大于5µGy/h,我也观察过,只要有包裹,无论铅帘处有没有包裹,铅帘是否有缝隙,安检仪都会发出射线(观察射线灯)

X射线剂量应小于5µGy/h[2],此标准与美国FDA的标准相同[3]。实际上,在地铁和机场中所使用的X光安检仪的辐射剂量,比国家标准规定的还要低上许多。以上海地铁所使用的生产的X射线安检设备为例,根据企业官方网站提供的数据,其单次检查剂量为0.534µGy,外表面5cm处的辐射剂量为0.788μGy/h[4],约为国家标准规定上限的1/10左右。根据联合国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报告的数据,一次医疗X光胸透检查的辐射剂量为50µGy[5],也就是说,即便是真把人放进上海地铁使用的这种X光安检仪里面,要扫描大约100次才能达到一次胸透所接受的辐射剂量——更何况这样的情况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。

――澄清一下:和拍片相比,胸透对肺结核的检出率非常低,现在国内的体检大部分都是拍胸片,而胸片比胸透的剂量要小很多!

也许有人会问,我每天都坐地铁,次数多了,累计的量是不是会有害呢?
――正常情况胸透一年也就1次,由于人体对辐射损伤具有自修复功能,单次辐射的损伤在一定时间后就能修复,但是对于长时间累积的多次低剂量辐射损伤就很难修复。

普通乘客每年因安检接受的辐射剂量有多少,目前我们没有明确的数据。但相对于普通乘客来说,安检仪操作人员显然会接受更多的辐射,尤其是机场行李安检人员,经常需要手工将行李装载或卸下安检仪。
――这点我有不同观点,手工装卸时,此时安检仪内部一般都没有包裹了,射线已经停止

2003年,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美国6大机场的行李安检人员进行了大规模的辐射剂量调查,调查报告的结果显示,绝大多数(89%)的机场行李安检人员年均因工作接受的辐射剂量小于12mrem,即120µGy,其余少数人员也基本小于60mrem,即600µGy[6]。根据联合国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报告的数据,一般公众除自然辐射和医疗辐射外,年均接受辐射上限剂量为1000µGy[5],即便是机场行李安检人员,因工作而接受的辐射剂量也大都远小于这个上限。美国保健物理学会也指出,由于行李X光安检仪的辐射剂量远小于医用X光机,且已经做到了充分屏蔽,即便是孕妇也可安全从事行李X光安检仪的操作工作[1]。
――安检人员一般都站在安检仪侧面,而不是进出口所对着的方向,我绝对相信安检仪侧面是安全的,我也相信孕妇从事安检仪操作也是没有危险的。
但是对着进出口方向一定角度由于铅帘被包裹顶起,并且乘客都在这儿放包裹或取包裹,谁能给出此时的辐射剂量?
另外,本人是从事了多年X光机开发的(一家大型外企),我们的设备属于小型设备,90%的工作条件是40~100kV,0.1~8mA。和安检仪相比,剂量大得并不多(有的安检仪是160kV,2mA),我们在研发部们用的是3mm厚度的全屏蔽铅防护室,在防护室外泄露辐射等于本底(也就是说检测不到,仅仅在门缝的地方能检测到远远低于国家防护室标准的辐射,我们的工程师都佩戴累积照射剂量表,每个季度都会送到国家有关单位检测,每一次检测结果都是等于本底(也就是说从检测上看我们没有受到可检出的辐射),但是,我本人从5年前开始每次体检都是白细胞偏低4,或3.9(正常人白细胞为4.5,放射从业人员为4,单位忘了)我们部门40多人,每次都有好几人低于4,据不完全统计,低于4.5的大于20%。这基本上可以说明,反复多次的所谓安全剂量的低剂量辐射能导致白细胞偏低,其他伤害还不知道。


结论:夸大事实。 机场地铁所使用的X光安检仪,内部辐射并不“十分强大”,剂量远远小于医疗诊断用的X光机,而机器周围的辐射更是非常微弱,即便全职操作人员也可以无需防护,安全工作。

――这种情况应该是安检仪发出射线时铅帘完全放下的时候,当连续不断的包裹进进出出时,铅帘几乎就不可能完全放下,此时的辐射不一定微弱。

虽然将手伸进遮挡条拿包确实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所接受的辐射量,应当尽量避免,但也并不是“十分危险”的事情。


――综上,本人相信本文在理想情况下是完全正确的,但是在现实中大多数情况下不是理想的!
――补充结论:乘客应该利用距离防护的原则,把包裹放在传送带的最远端,等包裹自己进入安检仪,在取包裹时应该等包裹被传送带送到不能动的地方,再取包裹。这样尽量原理辐射源。小孩对辐射更敏感,应该原理安检仪。

建议做实地测试来检测,特别是铅帘被包裹顶起而安检仪内部还有包裹,仍然在放线的时候测量。本人可以借到辐射巡检仪,如果果壳网能联系到北京的地铁安检部门,可以一起做这个测试。


我相信安检仪剂量不大,但是没有实际测试值,究竟是多大,单纯靠引用理想状态的泄露辐射数据是很难让人信服的。


   
关闭